美半导体巨头加速"本土制造"布局
CBISMB
责任编辑:张金祥
ISMB
时间:2025-04-18 16:49
半导体 本土制造 英伟达
4月14日,英伟达与AMD同步宣布已在该厂启动先进芯片生产,而白宫关于半导体进口征税的动向,被业界视为这场"美国制造"运动的关键催化剂。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晶圆厂投产与特朗普关税威胁的双重消息冲击下,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战略重构。
关税倒逼供应链重构
TechInsights副主席丹·哈奇森直指核心:"将生产转移至美国,本质上是对关税不确定性的风险对冲。"这一策略的商业逻辑清晰可鉴:本土生产可规避未来可能实施的进口关税,同时享受《芯片法案》的补贴红利。英伟达CEO黄仁勋强调"美国制造"将强化供应链韧性,AMD则通过N2工艺合作展示技术深度绑定。
尽管亚利桑那州工厂采用N4制程(落后台湾N2两代),但企业仍选择在此布局。台积电全球产能分布显示,美国工厂仅占其先进制程产能的20%,这意味着关键产品仍需依赖台湾产线。SemiAnalysis分析师杰夫·科赫指出:"关税若全面实施,可能倒逼企业将低端产品线转移至英特尔代工厂,而高端芯片仍锚定台湾。"
政治经济博弈的三重维度
白宫政策杠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被解读为"胡萝卜+大棒"策略:既通过《芯片法案》提供520亿美元补贴,又以关税倒逼制造回流。Albright Stonebridge集团顾问保罗·特里奥罗认为,这种"特朗普效应"实质是将既有商业决策政治化,营造产业回流的政绩表象。
技术封锁与供应链韧性英伟达计划未来四年在美国构建5000亿美元AI基础设施,与富士康、纬创等亚洲供应商深度绑定。苹果2月宣布的4300亿美元本土投资计划,更显示科技巨头在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双重布局——既保持亚洲供应链效率,又构建本土冗余系统。
代工厂竞争新格局英特尔18A工艺虽与台积电N2对标,但其俄亥俄州工厂推迟至2030年的现状,使台积电亚利桑那厂成为短期唯一选择。分析师指出,先进封装产能短缺可能成为新瓶颈,台积电与安靠的合资封装厂需1-2年才能投产,而英特尔新墨西哥州工厂已具备本土封装优势。
未来产业版图的不确定性
穆尔黑德预测:"所有在美国使用的芯片终将本土制造",但实现路径充满挑战。特里奥罗警告,当前缺乏英伟达/AMD将英特尔作为第二货源的实质证据,而台积电美国厂的产能上限可能引发"订单溢出效应"。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强制性供应链重组可能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历经数十年形成的精细化分工体系。
从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到华盛顿的关税令,半导体战场的硝烟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竞赛。当商业决策被裹挟进大国博弈的漩涡,产业界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复杂的命题:如何在政治风险与技术效率之间寻找平衡支点?这场由关税威胁催生的本土制造浪潮,或许只是全球半导体权力重构的开场哨音。